jav porn,jav porn hd|jav porn streaming_jav porn tube

安化黑茶資江水路運輸考證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20-08-05 18:26     信息來源: 中國黑茶網     瀏覽數(shù):

 

安化黑茶享譽世界。曾經千年滄桑發(fā)展歷程,究其何時走出安化山界?我們帶著這個問題,沿著曾經見證過安化黑茶發(fā)展歷史的資江進行了一番考察與考證。資江之水孕育了安化黑茶,萬里茶路上資江中游東坪至漢口這段充滿艱難險阻的水路是把安化黑茶輸送至大半個中國乃至世界的黃金通道。

一、資江成為安化黑茶主要水路運輸線路的時間溯源
安化水路交通,以資水為大動脈,有史甚早。資水上通武邵(今邵陽),下入洞庭庭,由上進入長江,可達沿海各地。古代軍事征戰(zhàn),商旅往來,在都以此水為通道,史載東漢初馬援征“五溪”(指湘、鄂、黔、川等省邊界的雄溪、口溪、酉溪、沅溪、辰溪),沿資江至馬轡市登岸、屯兵奎溪坪。宋推官吳居厚在《梅山十絕句》中有“可憐馬援窮兵力,銅柱空標在五溪”之句。清同治《安化縣志·雜說》載:“宋理宗,潛邸邵陵。寧宗末年(1224-1225年),理宗征詣京師時,過小淹,忽值石門潭(在小淹下首)口少,淹留競日”。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福建商人陳君錫操舟載貨從沿海,經長江,入洞庭,溯資水,至安化。在大汴灘有碑刻可考。從清至民國時期,沿河的馬轡市、東坪、黃沙坪、唐家觀、江南等因水運而興。相繼發(fā)展為縣內的大小港埠。


而安化黑茶早在公元856年的唐代就有文獻記載,至五代時,質量顯露特色,遠銷湖北江陵、襄陽等地,商品生產已具雛型。宋熙寧二十二年(公元1088年),安化置縣才17年,朝廷即在縣境設立博易場,開啟茶米互換市場。北宋時期,朝廷派出專門軍隊。到安化收茶,再押運西北,換取戰(zhàn)馬。由于需要大批量的茶葉靠入挑馬馱難以運出安化,唯有依靠資江輸送才能解決問題。由此分析得出,資江成為安化黑茶主要運輸線路形成的時間大抵在唐朝末期至五代初,從資江中游東坪至益陽,入洞庭,進長江,經漢口再北上襄陽至中國西北地區(qū)。明朝時定為官茶后,茶商紛分進入安化采制黑茶,從此安化黑茶源源不斷外運。資江成為安化黑茶輸出的主要運輸通道。


二、資江不路運送安化黑茶至漢口的主要工具及路線
安化山多溪多,水運條件很好。為茶葉運輸提供有利條件。經調查和查閱有關史料記載,從資江運送安化黑茶的主要運輸工具:

(一)排筏與火排。安化山區(qū)竹木質量好,產量大,大多是靠肩運至山麓小溪邊,再單根流送至大溪,名叫“趕羊”。“趕羊”到大溪邊的竹木,在其底部打眼,再數(shù)根至十來根為一組。橫穿木棒加篾纜扎成把子或排筏,趁春水放送至河邊設的收購點,名曰“放把子”。設在資江河邊的收購點將收集的竹木要下運至益陽,只能扎成吃水淺、駕駛方便的連排。后經適當改造,順搭黑茶運抵益陽,安化東坪至益陽全航程135公里,大水季節(jié)每排5-7天可到,枯水季節(jié)則常常半月以上才能到達。連排運到益陽后,再做成大排,叫“車排”,車排再下運至漢口。


火排為資江支流的一種特殊運輸工具,為安化人民創(chuàng)造發(fā)明。其構造是:用直徑約20厘米的楠竹,將其表面的青皮削去,尾梢用火烤黃后彎成弧形。集10根左右加工后的楠竹,編扎成長方形梯形排塊,上下兩層,中間用方木架支撐,下層浮水,上層載物、坐人。整塊火排吃水深度2-3寸,載運量500公斤左右,因能就地取材,制作簡便,操作靈活,又能載物坐人,故為溪河兩岸的茶農采用。資江主要支流沂溪、口溪、麻溪等扎火排作為黑茶運輸工具,將其運送資江或直接送益陽轉運。


(二)毛板船與木帆船。隨著后來船舶航業(yè)的發(fā)展和我國木船打造技術傳入安化,這化黑茶的外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古時的排筏運輸逐步轉入毛板船和木帆船運送。還產生了專門人事運輸業(yè)的“排幫”和“船幫”、“船行”等水運組織。毛板船旱干帆船,小于帆船,載重輕于帆船,但比帆船靈活,民國25年(1936年),安化縣政府建設科普對縣內船舶進行編查、登記、丈量、發(fā)證。據(jù)當時統(tǒng)計,縣內資水水系具有帆船806艘(載重106萬擔);當時尚屬安化的漣水水系的藍田,橋頭河等地共有帆船383艘(載重336萬擔)。兩大水系的船型大不相同,以資水水系而言,大河與山溪的船型又互有區(qū)別。主要船型有七板子、條船、秋船,舟駁子、洞駁子、渠江駁、板腦殼等10余種。裝載20噸以上的有七板子。舟駁子等,又稱大板船;條船、羊七牯、板腦殼等為20噸以下的帆船,現(xiàn)存祁縣商文化博物館內的《祁縣茶商大德誠文獻》記載:“上河至益大灘甚多,實屬當險之極足頂用川,是遇水枯之時,總宜擇用小船,名為條船,可裝黑茶二十幾至三十多擔,但以二十擔穩(wěn)妥。”這說明安化黑茶,在明末清初就由專門運送物質的船幫負責。


(三)裝茶工具。據(jù)《祁縣晉茶大德誠文獻·(五)篾器箱殼價值例》記載有:口莊大箱殼,二五洋箱殼十斤小箱殼,五斤小箱殼。篾箱,裱口莊大箱、裱二五箱,裱十斤箱,五斤箱,打洋莊鉛雨二五箱等。二五洋箱是專由漢口洋莊收購每擔可裝兩箱或五箱茶葉的洋箱;打洋莊鉛雨,指為防止茶葉途中淋雨受潮,用錫皮包裝的箱子。從黃沙坪古茶市考證,明初明茶運采用布包和篾簍,清道光二年,前奉扶院藩司示,鑄定砝碼重十二斤合二碼為一包,擬外加一斤,以拋灰末。從此,永久規(guī)定每包茶為25斤。茶篾簍還分官、民茶簍。


從資江中游東坪至漢口水路運輸安化黑茶。大德誠文獻有詳細記載,從山西祁縣到漢口逆江而上的線路圖為:漢口三十里至專口,漢江上水三十里至金口,四十五里至東爪腦,四十五里至排洲,九十里至嘉魚縣,七十五里至石頭關,十五里至茅埠,十五里至新堤,四十五里至鴨蛋礬對江羅山,六十里至城林礬,十五里至岳州府,過洞庭湖,七十五里至鹿角,六十里至李石山,六十里至云亭,三十里至盧云灘,三十里至麒趾口,進小河上水九十里至茅甲子口,十里至沙頭,二十里至益陽,漢口至益陽計水路八百四十里。


益陽三十里至興家河進山,河上水三十里至桃花庵,二十五里至蘇灘,五里至休山,三十里至灘界,三十里至桐子山,三十里至馬家灘,三十里至湖溪,三十里至小淹,十五里至邊江,益陽至邊江計水路二百五十五里。


邊江以上水路未予記載。從邊江到唐家觀、黃沙坪,再至東坪計水路二十五里。全程一千一百二十里。


三、資江至漢口水路運輸?shù)男纬蓪Π不枞~發(fā)展的影響
從資江運送安化黑茶至漢口這條水上交通線的形成,對安化茶葉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資江水路運輸?shù)男纬纱偈拱不枞~由野生茶向規(guī)模種植園區(qū)茶轉變。從刳木為舟的遠古,到20世紀50年代末,水路運輸是安化縣內主要的運輸形式。史載自元代到明朝,山林劃分私有,安化人民摸索出將野生茶樹進行移植成功后就開始了園區(qū)茶的生產。深山窮谷,無不種茶,居民大半以茶為業(yè),邑土產推此第一15世紀后期,安化研制出黑茶。明神宗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朝廷正式規(guī)定安化黑茶為官茶,準許運往陜甘茶馬司換馬。安化黑茶定為官茶后,極大地推動了茶直生產的發(fā)展。清雍正八年茶碑記載:所賴以完國課,活家口者唯茶葉一項,1935年湖南茶事試驗場(安化茶場前身)組織40余人,對全省茶葉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調查,據(jù)51個縣的統(tǒng)計,共有茶園總面積為693990畝,其中安化為20萬畝(占全省的28.82%)。1942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國內交通阻寒,黑茶、紅茶大量積壓,茶農迫于生計,挖茶樹,茶園面積急劇減少,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國熟土面積僅7萬畝,較抗日戰(zhàn)爭前減少65%。新中國成立后,安化茶園得到迅速憂愁與不斷發(fā)展,至1952年,茶園面積由民國末期的7萬畝,恢復至101549畝,茶葉產量由2370噸增加到4456噸。


2、資江水路茶葉運輸促使安化黑茶市場由無到有,再到興旺發(fā)達。安化的茶葉素為商品生產,縣內居民自飲茶絕大部分為茶梗、茶果及揀老片葉。因為安化山多田少,糧食歷年不能自給,在部分靠出售茶葉換糧進來。史記,安化茶葉貿易早在唐代即已開始,公元936年,渠江薄片茶已運銷湖北。宋代(1088年)縣建立博易場。運來米鹽布帛交換茶葉,由此逐漸開成了茶葉市場。明代黑茶交易市場進一步鞏固壯大。清初,前來安化采購黑茶的茶商,有晉、陜、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多集中于資水沿岸的苞芷園、邊江、唐家觀、黃沙坪、硚口、東坪等地,敷溪、仙溪、大福坪也設莊收購。茶葉上市時,省內外茶商云集境內的多達300多家。省內有寧鄉(xiāng)、湘鄉(xiāng)、桃源、新化等縣群眾涌入境內,高達五、六萬人,有的全家臨時遷入,采茶時女采男運,制茶時都進茶行,男制女揀,直到九、十月才返回原籍。茶商以晉、陜、甘資本最為雄厚、經營最早,曾在硚口建有樓閣,設立行幫組織,長期經營安化黑茶。

此時安化黑茶市場達到鼎盛時期。資江兩岸江南、唐家觀、黃沙坪、東坪形成了以經銷茶葉為主的綜合商業(yè)街鋪。經考證,黃沙坪成為茶埠時期為155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形成,至今有430年歷史,茶葉興隆時,天一香、裕通永、晉記、三和等茶莊行達57家。在清光緒戊申秋八月,陜西試用知縣劉翊忠曾在黃沙坪題《黃沙坪·感茶事》詩:“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置身熙攘外,惟有水邊鷗。”描繪了當時茶市的盛況。唐家觀古街是資江古才商業(yè)文化的活化石。清中期,商業(yè)鋪面80多家。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省城商鋪內遷至此,增至156家。其中糧油店17家,百貨綢緞莊13莊,茶行、茶莊6家,還有5大藥鋪、4大錢莊等。


3、資江水路運輸?shù)陌l(fā)展促使這化黑茶由內銷轉為外銷,在國際茶葉市場占有重要一席。安化茶葉由于距漢口較近,兼以水運便利,貿易以漢口為主。安化黑茶經益陽運到漢口后轉沙市,經天門、樊城至老河口,改用牲口車經龍駒寨至西安。甘引則直運洛陽。火車通后,由益陽換大帆船至漢口,陜引、甘引沿平漢路至鄭州轉西安,甘引再換汽車或牲口車運至洛陽,在洛陽壓制成磚,再運蘭州。花卷沿平漢路至河北,轉太原,均費時曠久,運費高昂。清道光以前,安化黑茶及成品每年邊銷量約72000-80000擔(折合4000-4770噸)。1940年,安化試壓黑磚成功,彭先澤兩度去蘭州考察西北市場及運輸路線,開拓銷路。至1944年共壓制磚茶5384萬片折合7115噸,其中約4000噸運至新疆猩猩峽及哈密,由中國茶葉公司銷往蘇聯(lián),作為國家償還貸款及換取物質,支援抗日戰(zhàn)爭。如今,安化黑茶聞名世界,已銷往日本、韓國、美國與東南亞等地。

責任編輯:夏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