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與歷代文人雅趣
作者:王家年 發(fā)布時間:2014-08-08 13:17 信息來源: 中國黑茶網(wǎng) 瀏覽數(shù):
宜興紫砂壺用泥,由于燒制時的溫差,則色澤變化多端,素有“五色土”之譽。無論粗獷中透著古樸,還是簡樸中蘊涵靈巧,無不風姿綽約,走進了文人書齋數(shù)百年。 明清至民國時期紫砂壺,由于文人的參與,漸漸演繹成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與人文歷史、哲學睿思,及文人士大夫的欣賞習慣,息息相關(guān),并主導古玩的走向與脈絡,它不再是實用器,已上升為一種文化樣式,并影響幾代人的審美情趣。 相傳明正德、嘉靖年間的一個書僮供春,把紫砂壺從粗糙的手工制品、純粹的日用品,推入古藏雅玩,成為一門古玩,于是有了“供春之壺勝于金玉”之說。民國時期又將紫砂壺推向巔峰,成為陶藝收藏中最為風情萬種一個門類。 紫砂壺最妙的是純手工的捏拍鑲刮工藝,將鈕、蓋、腹、把、嘴、足等,分別鑲制而成,其中蘊借著制陶人的心緒、氣息與文心,并隨著時代更迭與文人把玩, 成就款款精巧器型,光潤可人。那是一種從砂錘煉出來的紫砂陶泥,既不奪茶香、無熟湯氣;又能吸收茶汁漸成“茶垢”,使注入的沸水也有茶香;既有陶的透氣 性,又有瓷的不滲水,“色香味皆蘊”。真正的好壺,不僅泥好、工好、款好,還要會“養(yǎng)”,這才能玩出它的細、潤、柔、雅,使之神采溫潤。品茗、把玩正是一 個養(yǎng)壺的過程,隨歲月的流逝,壺漸顯滋潤感,猶如文人讀書,讀著讀著,這人便有了“氣質(zhì)”。包漿是文人對古玩的一種追求,氣質(zhì)同樣是人的一種內(nèi)秀之美。 紫砂壺,集古代詩書畫印之粹,有宋詞大家閨秀的委婉清麗,也有元曲小家碧玉的蘭心蕙質(zhì),紫砂壺的金石氣更為人心儀。每每摩挲,寂寞的生活變從容,不經(jīng) 意走進了蘇東坡的“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境,仿佛《茶解》中說:“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zhàn),如聽松濤,傾瀉入杯,云光滟瀲,此時幽趣,故難與俗 人言矣。”
責任編輯:
|